世间的许多事情都不必刻意追求,一旦有了苦心,就难免招来失望。“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,不劳心、不伤神,反而会得到意外的惊喜。万物皆有因果,杞人何须忧天?只要遵循规律、顺其自然,一切都会开花结果。“有意者反远,无心者自近”说的便是这个道理。
人解读有字书,不解读无字书;知弹有弦琴,不知弹无弦琴。以迹用,不以神用,何以得琴书之趣?
人们只懂得读有文字的书,而不知道读没有文字的书。只懂得弹有琴弦的琴,而不知道弹没有琴弦的琴。如果只拘泥于对事物外形的理解和运用,而不能对其神韵心领神会,又哪里能够懂得琴与书中所蕴含的真正情趣呢?
死读书,读死书。为读书而读书,读的只是死书,就算能倒背如流,也未必真有什么价值,书呆子难免变成老学究。触类旁通、学以致用才是最重要的。更何况书本上的知识再丰富也是有限的,怎能与大自然这本无字大书相提并论呢?古人不是也说要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吗?人与自然的和谐,首先需要你去读懂它,了解它。在五彩的世界中吸收宇宙的精华、充实自己的人生,又何乐而不为呢?人生是一架无弦的大琴,只有妙悟之人才能知晓其中的玄机,也只有掌握了其中的玄机,才能随心所欲地弹奏出美妙悠扬的人生乐章!
诗思在灞陵桥上,微吟就,林岫便已浩然;野兴在镜湖曲边,独往时,山川自相映发。
送别在灞陵桥上会使人诗兴勃发,刚刚低声吟罢,丛林山峰就已经变得诗意盎然。镜湖曲江的水边充满自然的情趣,独自漫步到那里,就会感到山水交映令人陶醉。
诗情画意,需要情与景的交融,它是在情与景的交汇、心灵与自然的撞击中产生的。以情观景则动人,景中有情则动心。单纯的自然蕴含诗情却无法发露,期待着人的解读。心灵没有外物的感动撞击也不会产生诗情。
灞陵诗思既出于天然,又来自内心,送别之地,杨柳依依,千山万水含情脉脉,文思泉涌是自然而然的事,无须矫情;镜湖曲边生机盎然,独步而往,山川含笑,水映人心,自然之趣油然而生,何须半点做作?自然的无穷魅力需要一颗玲珑剔透的心去解读,诗情画意出于天然又在心头。
凭意兴作为者,随作则随止,岂是不退之轮;从情识解悟者,有悟则有迷,终非常明之灯。
只凭一时的意气和兴致做事的人,会随时开始也会随时停止,怎么会是永不后退的法轮呢?只从感情认识出发去领悟道理的人,就会时而领悟又时而迷惑,终究不能成为永远光明的智慧之灯。
人若想成为进学的不退之轮或者智慧的常明之灯,就必须不受意兴、情识这些感性之物打扰。因为感性是个不忠诚的谋士,尽管它有一挥而就的才思、指点江山的魄力,但它也常常把你引上邪径,有时甚至不等开花结果就干脆弃你而去。感性的热情是干柴上的火,响起来噼噼啪啪,但片刻就会烧尽;理智却是沉默的煤炭,能够放出持久的光热。可见热情不及理智来得长远。
从求学问道的角度来看,做学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,也是无穷无尽的,但集中起来说却又离不开“持之以恒”四个字。而要做到这四个字,就必须保持理智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,感情用事的人终将一事无成。
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,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。若一味敛束清苦,是有秋杀无春生,何以发育万物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