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KTV招聘网!
loading
免费发布信息
·舟山 [切换]
    舟山KTV招聘网 > 舟山热点资讯 > 舟山学习/知识 >  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复如是

   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复如是

    时间:2022-06-09 02:25:29  编辑:快推网  来源:  浏览:839次   【】【】【网站投稿
    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、想、行、识,亦复如是。舍利子:即舍利弗,是此经的当机者,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佛弟子中“智慧第一”。其母为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,出生时以眼似舍利鸟,乃命名为舍利,其子名为“舍利之子”。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:此句主要是指明“色”与“空”是相即不离的。色,指一切物质现象。异,相异、离。空,虚空、真空,指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

    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、想、行、识,亦复如是。

    舍利子:即舍利弗,是此经的当机者,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佛弟子中“智慧第一”。其母为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,出生时以眼似舍利鸟,乃命名为舍利,其子名为“舍利之子”。

    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:此句主要是指明“色”与“空”是相即不离的。色,指一切物质现象。异,相异、离。空,虚空、真空,指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,是无自性的,其本性是虚空。“色不异空”指一切物质现象因缘和合而生(假有),因此假有的本性是虚空(性空)。“性空”是假有的性空,性空不离假有,因此“空不异色”。因缘和合而生的“假有”本身当体即是“性空”,因此称“色即是空”。“性空”不离缘起的假有,“假有”是“性空”的随缘显现,故称“空即是色”。

    舍利弗,世间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物质现象本来就与空相即不离,一切物质当体即空。因为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物质其本性是“空”;本性的“性空”与假有的物质是不分离的;假有的物质本身当体即是“性空”;“假有”是“性空”的随缘显现。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一切精神现象也应该这样用般若智慧来看待。

    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    诸法空相: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是无自性的,其实相为当体即“空”。诸法,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。空相,指诸法实相为空。

    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:一切假有当体即空的状态是不生、不灭、不垢、不净、不增、不减。这种境界下,没有任何的分别和执著,因此无生、灭、垢、净、增、减的分别。不生不灭,一切事物的“空性”是真常永住的,不会毁灭;此空性是本有的,并不是以般若智慧观照后所生出的。不垢不净,诸法实相本为“空”,无所谓净或垢,空性不会因为受到善恶因缘的熏习和染污而有净垢之分。不增不减,诸法实相之“空性”本是圆满无碍的,无法为之增减,如果有所增减就不称之为“圆满”了。

    舍利弗,五蕴等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,因此是假有。假有的一切事物当体即空,当体即是诸法实相。一切事物的“空性”是真常永住的,不会毁灭;此空性是本有的,并不是以般若智慧观照后所生出的。诸法实相本为“空”,无所谓净或垢,空性不会因为受到善恶因缘的熏习和染污而有净垢之分。诸法实相之“空性”本是圆满无碍的,无法为之增减。

    是故,空中无色,无受、想、行、识;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;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;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;无苦、集、灭、道,无智亦无得。

    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:六根,指六种感觉器官,或认识能力。眼是视根,耳是听根,鼻是嗅根,舌是味根,身是触根,意是念虑之根。“根”即能生之义。

    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:六尘,又作六贼。依于六根所接之尘。尘,即染污之义,因其能染污情识,使众生生出了种种虚妄分别心。色尘,眼所见者,如颜色光线等,能染污眼根。声尘,耳所闻者,如动静等,能染污耳根。香尘,鼻所嗅者,如通塞香臭等,能染污鼻根。味尘,舌所尝者,如咸淡甘辛等,能染污舌根。触尘,身所感者,如离合冷暖等,能染污身根。法尘,意所知者,如生灭善恶等,能染污意根。

    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:第一个“无”字意为“空”。尽,灭尽。乃至,一直到。这里指略去的十二因缘中除无明、老死外的另外十种因缘。十二因缘指:无明,痴愚,指对佛理无知,佛教认为无明是无始以来就有,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总根源,众生因无明烦恼而生种种虚妄执著。行,由无明而引起的一切思想和行为,包括身、口、意三个方面,并且有善恶之分。识,托胎时的心识,是先于形体而存在,是由行的作用而使“识”投生于“行”的相应处。名色,名即心,色即肉身,名色指投胎中已具身心的生命体。六入,即六根,五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。触,指胎儿出生后六根开始与外界接触。受,六根与外界接触后产生的苦、乐、不苦不乐三种感受。爱,由感受而产生的贪爱、欲望。取,由贪爱引起的种种追求索取的行为。有,思想和行为的实有;强调思想和行为作为“业”是不会消亡的,是实有的,必会招致相应的“果报”,以此确立业报轮回的思想。生,诞生,指爱、取、有而产生的果报导致了再生,强调人的生死轮回都是过去自我造业的结果。老死,有生必有死,生是死之因,要想不死只有不生,因此,佛教追求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。总的来说,“十二因缘”把人生分为彼此互为条件、互为因果的十二个环节,来说明生死轮回的道理;是佛教为解释现实人生痛苦的根源和解脱之道而构建的一种理论。

    苦、集、灭、道:四圣谛,全部佛教教义的总纲,是为了说明人生是苦,苦的原因是人的无明惑业,因此要修持佛道,断灭苦因,求得涅槃解脱,也就是所谓的“苦应知,集应断,灭应证,道应修”。据说佛陀当年悟道后,在鹿野苑首次说法(初转法轮),内容就是四圣谛。苦谛,世间一切本性为苦,这是佛教解脱理论的出发点,因为苦所以有解脱的必要;一般有“八苦”的说法,包括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取蕴。集谛,承接苦谛而讲,解答人生痛苦如何聚集的问题;集,聚合痛苦的意思;佛教认为贪嗔痴等烦恼及所造之业是招致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。灭谛,指灭除烦恼痛苦,断除产生痛苦产生的根源,超脱生死轮回得解脱;这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。道谛,即灭苦之道,指实现解脱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与途径;佛教认为有八种正道,即“八正道”,分别是正见、正志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后来随着佛教教义的发展,道谛内容逐渐丰富,被合称为“七科三十七道品”。

    无智亦无得:智,般若智慧。得,这里指佛教的最终目标涅槃境界。意为菩萨修行断灭法执,对“般若智慧”“涅槃彼岸”也不能有所执著,要明白“智”和“得”也是空,达到一切皆空的“真空”。

    因此,诸法实相的“空”,是没有一切物质现象,也没有一切精神现象。诸法实相的“空”,是没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意等认识器官,也没有认识器官所接触的色、声、味、触、法。诸法实相的“空”,是没有眼的能力所能见到的范围,也没有耳、鼻、舌所能认识的范围,以至于意识所认识的范围也没有。诸法实相的“空”,是没有无明,也没有之前存在现在已经灭尽的无明,十二因缘中的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,以至于老死都是这样的,没有老死,也没有之前存在现在已经灭尽的老死。诸法实相的“空”,是没有知苦、断集、修道、证灭四圣谛;也没有所要求得的般若智慧,也没有所谓的涅槃解脱境界。

    最新便民信息
    舟山最新入驻机构
    15535353523